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人伦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哲学基础概念)

良贵 战国孟子用语。指人天生的善性美德。即“天爵”。《孟子·告子上》:“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南宋朱熹《孟子集注》:“贵于己者,谓天爵也。”“人之所贵,谓人以爵位加己而后贵也。”“能以爵禄与人而使之贵,则亦能夺之而使之贱矣。若良贵,则人安得而贱之哉?”意谓天生的善性美德,别人是无法剥夺的。

仁义 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春秋战国时期,仁义并举,始于墨子:“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墨子·尚同》)《老子》又有“大道废,有仁义”之说。在儒家,孔子言仁、义。孟子把两者统一起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以“仁义”为处理人伦关系的基本原则。并与“利”相对,“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又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心下》)两者的关系是:“仁,人心也”,即爱人之心;“义,人路也”,即要求区别行为之所当为与不当为。爱人要根据“义”的原则,“居仁由义”,爱所当爱。但强调以“亲亲有术”、“爱有差等”为前提。《易传》则以“天、地、人三才之道”立论,提出:“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汉儒董仲舒以人我之别释仁义:“《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与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主张察“仁义之别”以“纪人我之间”,维护等级关系之不乱。唐韩愈攘斥佛老,复兴儒术,认为:“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原道》)并释仁、义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同上)用“仁义”概括儒家所谓“道德”,视之为儒家“道统”的核心,首开宋明理学(道学)的先河。

仁义礼智 亦称“四德”。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春秋时自孔子始分别述之,孟子进而系统化、理论化为一有机序列。《孟子·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为道德理性,礼指礼仪文饰,两者皆服务于仁、义。“四德”皆来源于天赋的人性“四端”之心。后儒又加一“信”字,合为“五常”。西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夫仁、谊(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并用以配合“三纲”。南宋朱熹将“五常”表述为“四德”。认为“信”即体现于四德,不必与仁、义、礼、智并举。“信是诚实此四者,实有是仁,实有是义,礼智皆然。如五行之有土,非土不足以载四者。”(《朱子语类》卷六)而四德之中又以“仁”为统摄,提出“仁包四德”。并把“四德”升华为形而上的“天理”,“且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朱子文集》卷五十九)又说:天理中“含具万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朱子文集》卷五十八)。对“四德”作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总结,使之成为宇宙的本体、道德的本原。

人伦 儒家用语。《说文》释“伦”为“辈”,引申为“同类之次”,又释为“道”。其义为同类事物按次序而各有其道。就人类言,即指人际关系之次及其道德要求。《论语·微子》已有“大伦”一词,以概括“长幼之节”、“君臣之义”。孟子首倡“人伦”,其内容较“大伦”有进一步扩展:“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寇,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概括了封建社会的主要伦理关系。并认为尧舜等圣人是人伦的楷模,“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荀子·儒效》也说:“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人伦尽矣。”《礼记·中庸》视之为“天下之达道也”,后儒又直称为“五伦”。同时又提出“伦理”一词。

相关文章
华帝太阳能服务号码24小时(今日更新)实时反馈-今-日-汇-总
2025-07-01 23:21:40
贵阳银行一女支行行长违法放贷背后:有服务商为拿回欠款与银行签借款合同,欠债数百万被起诉
2025-07-01 20:12:00
6月中国百城新房均价小涨 二手房均价下跌
2025-07-01 18:53:00
歌派智能锁/全国各市服务热线号码实时反馈全+境+到+达
2025-07-01 18:24:15
路生梅、张桂梅,再次通信!
2025-07-01 18: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