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史记简介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动手著书,一直到征和二年(前91),《史记》全书终于完成。此书写作历时14年,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与《汉书》一起,既是后世“正史”的源头,又是最为雅正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无愧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称号。

那么,司马迁是如何写出《史记》这部作品的呢?或者说,写作《史记》的条件是什么呢?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必能使你对这部作品拥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 家族的传承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时期的太史令。太史令这个官职,主要职责是掌管国家图书典籍、天文历算,并兼管文书和记载大事。在消息闭塞、信息流通缓慢的古代,这个职位可以让司马谈能够接触到当时最全的文献资料。

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司马家的老祖宗就是搞历史记载的:颛顼任命“重”掌管天文,任命“黎”掌管地理,这两个人的职位是世袭的,一直到夏商时期。到了周宣王时期,重、黎的后人由于丧失职守,转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

司马氏后来还有很多传承,例如,比较有名的有,和张仪论战并攻取蜀地的司马错,以及在殷地称王后来又归降汉王的司马昂。在汉代,司马氏也历代为官。但是,直到司马谈担任太史令,才算是重新继承起几百年前老祖宗的老活。

司马谈有两个重要成就,一是写作《论六家要旨》,大体介绍了战国时期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的主要观点和得失,全文收录在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二是打算写一部通史,这是他毕生的事业。

可惜,司马谈还没有开始正式动笔,就命不久矣了。死前,司马谈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交代自己的遗愿。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史记·太史公自序》


“我死以后,你一定会成为太史令;成为太史令后,千万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


二 足够的眼界

司马谈死时,司马迁三十六岁;而在此之前,司马迁已经有了足够的眼界。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生于龙门,小时候在老家种田放牛。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以后,司马迁开始游学天下。东边,他去过现在的河北、山东以及江浙沿海地区;南边,他去过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等地;西边,他到过陕西、甘肃、川西;北边,他到过长城附近。可以说,当时汉帝国统治的范围之内,除了几个新设置的郡县,司马迁几乎都去过。

在各地游历的过程中,司马迁做了非常详尽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从史记原文中找到很多司马迁在各地游历的经历。

比如,司马迁提过他在魏国故都的所见所闻,听当地人讲魏国灭亡的情况:

太史公曰:吾適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史记·魏世家》


比如,司马迁专门去山东临淄参观了孔子的旧宅,观看儒生练习礼仪,使他久久不想离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適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史记·孔子世家》


比如,司马迁曾经登箕山(今河南登封市东南),看到了疑似许由的墓(传说尧想禅让给许由,但是被许由拒绝了):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史记·伯夷列传》


比如,司马迁曾经到北方边境,从直道返回,沿途考察了蒙恬修筑的长城和堡垒,感叹这样巨大的工程对百姓的损耗:

太史公曰:吾適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史记·蒙恬列传》


可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不是亲自到达过、调查过、实实在在地接触过祖国的大江南北,司马迁很难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作品。

三 丰富的藏书

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原始材料是多么宝贵。尤其是汉代以前,大部分文献都抄写在竹简上。一套书,可能全世界就只有这一套,没了就真的没了,再也找不到了。流行的书籍可能会抄写多套,但是在传抄和流传的过程中,很多书籍都会残缺。直到今天,版本学、校勘学和目录学,都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支柱。

在古代,很多有学问的人,其实都是拥有很多藏书。比如,老子就曾经担任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官员;陆游是现在存诗最多的诗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出身江南藏书世家;顾炎武也有很多藏书,他游历天下的时候,几匹毛驴拉了好几箱书,每次遇到和自己平生听到的不相符,就随时打开书验证。

所以,对当时的人来讲,没钱没势,是读不了书的——但是司马迁却恰好能读到当时世界上最全的书。

司马谈死后第三年,司马迁果然如父亲所言,继承了太史令的职务。作为太史令,他有机会看到许多史籍和藏书;汉代中央的文件、地方的行政报告,司马迁也都可以看到。

在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时代,只有中央政府才有能力收集和收藏这么多资料,而且很多资料都是唯一的,所以当时的中央藏书对文化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局。

可以说,正是太史令这个职务,使司马迁坐拥那个时代最丰富最全的文献资料。而这,正是写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史书的必要条件。

四 坚定的理想

前面讲过,司马谈的遗愿,就是“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而父亲的遗愿,也正是司马迁自己的理想。

司马迁非常尊崇孔子,尤其佩服孔子撰写了《春秋》(司马迁父子都坚信孔子著春秋)。对他而言,自己写这部史书,就是要达到跟《春秋》一样的效果。

那么《春秋》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呢?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么多字,总结一下,就是:我希望我的史书能够像《春秋》那样,记录过去的事情,包括君王的得失、国家的兴亡、当代皇上的贤明、功臣的事迹;通过这些记载,后人可以引以为鉴,从而达到弘扬“礼义”的目的。

我们先不谈司马迁作为统治集团的一员,他的观点本身如何。重要的是,司马迁坚定地相信这一套价值观,这也正是他写作十几年、献祭一辈子的精神动力。

五 极致的屈辱

屈辱可能会让一个人沉沦,也可能会让一个人奋起。很幸运,司马迁面对屈辱并没有沉沦。

司马迁曾经和李陵共事,认为李陵为人正直、心系国家,有国士之风。所以,虽然他和李陵并没有很亲密的关系,但是,在李陵投降匈奴后,司马迁仍然为李陵说了几句好话。

没想到,汉武帝很生气,让司马迁下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宫刑——这是一个非常耻辱的刑罚,对司马迁而言,是巨大的打击。

对当时的人来说,宦官是不被看得起的;在所有的刑法当中,宫刑是最让人受辱的。司马迁自认为才华和德行都没有什么问题,却因为一次失言而惨遭宫刑,感到无比羞耻,恨不得自杀: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报任安书》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在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后,司马迁选择苟活,选择带着屈辱活下去。想到过去的先贤在困境中仍然坚持下去,并且最终有所成就,而自己也有使命在身。如果能够完成这本史书,才算是死而无憾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


历史上有很多享尽富贵的人,但他们最终什么也没有留下;还有一些人,虽然遭受苦难,却改变了历史,恩泽万世。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一生,极致的屈辱面对崇高的理想,将变成最强劲的动力。司马迁的下述文字,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血和泪写成的: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相关文章
集成显卡什么用
2025-01-24 05:27:36
微波炉什么饭盒好
2025-01-24 05:25:36
空调被什么材质的好
2025-01-24 05:24:06
漆有什么牌子好
2025-01-24 05:21:36
什么是临街的房子
2025-01-24 05: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