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足足两个月时间,终于把完整版《大秦帝国》看完了,这部剧总共五部217集(分别是裂变、纵横、崛起、东出和天下),加起来呢,约163小时。
这部延续了11年的系列剧,虽然网络上评价褒贬不一,但看完后只想强推。
总结一下:这是一套很不错的影视作品,特别是对历史、政治、文学、社会学爱好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那么,这几部《大秦帝国》到底都讲了啥呢?
简单点说,就是讲了秦朝几个皇帝的故事。
首先,是秦献公嬴师显为求生存、连年苦战、奋死拼杀、喋血沙场。
接着,秦孝公嬴渠梁临危受命、知耻后勇、力主变法、绝处逢生。
再来,秦惠文王赢驷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畜养生息、邦交兴国。
然后,秦昭襄王嬴稷继往开来、异军崛起、力克强敌、扫清障碍。
直至最后,秦始皇嬴政荡平六国、一统天下的历史长歌。
虽然电视拍摄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其历史跨度之长(从公元前362年少梁之战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一统天下,前后140多年)。
故事情节之多。
(从嬴师显、嬴渠梁、赢驷、嬴荡、嬴稷,到嬴柱、嬴子楚、嬴政,历经祖孙七代、八世君王,期间,详细描述了少梁之战、伊阙之战、肴山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水淹鄢城、水淹郢都、水淹大梁、商鞅变法、苏秦间齐、华阳宫变、李冰治水、郑国修渠、徙木立信、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等诸多历史典故)。
拍摄时日之久(前后历时14年),投资成本之巨(据说总投资4亿多元),是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无法比拟的。
纵观整个大秦帝国崛起之路,其之所以能够取得从穷秦、弱秦、蛮秦到富秦、强秦、悍秦的历史性蜕变,实现天下诸侯国对秦国态度从卑秦、分秦、灭秦到惧秦、敬秦、臣秦的转折性改变,其成功经验值得深思,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七点:
始终坚持法治道路。
秦国崛起,始源于商鞅变法。
此前的秦国,一直处于饥荒、战乱和动荡之中,尽管有秦穆公时期的春秋五霸,但其后的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致使秦国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其后献公继位,欲图振兴,但连年苦战,收效甚微,最终饮恨身亡。
秦孝公继位之时,秦国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
当时的秦国,几近生死边缘,若不振兴,必定成为其他诸侯列强的砧上肉、釜中餐,被分而食之,甚至亡族灭种。(白起坑杀20万赵国降卒就是很好的例子。)
为何春秋时期的霸主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商鞅在与嬴渠梁泛舟促谈时给出了答案(相当于隆中对):
秦国实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
人治固然具有灵活、快捷、高效、适应性强等特点,但用来治国理政,则会显露出随意性大、不易把控、容易走偏,甚至出现颠覆性错误的弊端。
正如商鞅所说:人治,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
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系于一人身上,危险系数太大。
而法治,具有稳定性、长久性、根本性、理智性、可传播性、可预测性等特点,只有厉行法治,让一国、一地、一域始终沿着法治轨道前行,让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因君主的更替而发生巨变,不因君主的关注点改变而发生颠覆性改变,才能行稳致远、持续发展。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彻底走上了法治道路,尽管后世君主也不都是明君,如嬴荡刚愎自用、嬴稷重用奸佞、嬴柱在位太短、子楚软弱无能,期间还有嬴壮叛乱、孃侯专权、华阳宫变、嫪毐叛乱等多次动荡,但秦国依法治国之路始终没变。
因为有强大的法治根基支撑,秦国的国本未伤、根基未动、元气未损,因此才奠定了嬴政一统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基础。历史上,维新变法的案例比比皆是,如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变法。
日本崛起,也是源于明治维新。
当今世界,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为依法治国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始终坚持人才战略。
秦国崛起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能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对秦国的人才兴国战略有比较精辟的论述: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可见,秦国崛起,主要得益于有一大批能臣悍将辅佐。
在影片中,先后出场的文臣有商鞅、景监、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武将有车英、子岸、赢疾、嬴华、公孙衍、白起、王龁、蒙骜、王翦等。
这些人中,有些是秦人,有些不是秦人,有些是王孙将相之后,有些是穷困潦倒之士,但秦君都能够不分国籍、不论出身、不求全责备,只看才能、只凭本事、量才施用。
而且,有位有为、有利有名,几乎都给封侯拜相、高官厚禄。
就连范雎活脱脱的一个小人,也被秦昭襄王拜为丞相。特别是秦孝公嬴渠梁在招贤书中明告天下:
但有出长策奇计,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分享秦国。
商鞅(原名卫鞅)变法成功,被封为商君,几乎和秦王平起平坐。
纵观秦国历史,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秦自穆公始,便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唯才适用。4选贤任能之传统深入朝野,方有大秦之日益强盛,终于一统天下。
与当时的诸侯列国相比,秦国的识才之慧眼、爱才之诚意、用才之胆识、容才之雅量,无人能出其右。
始终坚持德法结合。
德与法是调解社会关系的两大利器,用的好,相得益彰,用不好,互相掣肘。最理想的状态是德是大圆,法是小圆,二者在底部内相切。
也就是说,法是道德的底线,所有低层的道德都有法律保障,而所有法律都是合乎道德的。最坏的情形则是法与道德外相切,即所有法律都是不道德的。
当然,大多数情形是法与道德相交,有些法律超出了道德的边界,成了恶法。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有些法律过于严苛,导致很多秦人反对,特别是劓刑赢虔、黥刑公孙贾,得罪了以公子虔为首的老世族,导致商鞅最终被车裂处死。
商鞅死后,虽然秦国法度有所调整,但严刑峻法并未根本改变,这也为秦二世官逼民反、最终覆亡埋下了祸根。
法治要想长久,就必须施行德政,尽可能让制定的法律合乎道德、体现民意,被大多数平民所理解、接受、拥护和尊崇。
古文中有一句话,叫做“苛政猛于虎”,秦国最终覆亡,主要是因为秦国的严刑峻法逼迫得陈胜、吴广只能铤而走险、背水一战,但凡还有一条生路,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乃至全族人的性命做赌注。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不以人为本、不体恤民情、不讲究人性、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追求法贵时效、法不容情、法立如山、法外无恩,则使得法治只剩下力度,失去了温度,法治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最明智的选择是德法结合,既要法治,又要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始终坚持紧密团结。秦国之所以能够抵御强敌、一统天下,还在于秦国始终团结一心、和衷共济。
特别是在秦献公、秦孝公时期,秦国流行一句励志口号: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回还。
尽管秦国内部也有纷争、也有内乱、也有动荡,但面对强敌、面对外患,总能够搁置争议、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包括公室夺权、外戚专权、权臣擅权,多是内斗,很少与外敌勾联。其他诸国,则有很多吃里扒外、朝秦暮楚之徒,齐国的后胜、楚国的囊瓦、赵国的郭开、魏国的公子卬,都是典型的败家子。
列宁曾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诸侯群雄,曾数次合纵,叩关伐秦,但每次都各怀鬼胎、各自为政、各打各的小算盘,不能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有一首红歌叫团结就是力量。
只有团结,才能如钢似铁、如矛似剑,才能攻必克、战必胜,才能绘就蓝图、成就梦想。小学课本里有一则寓言,即三兄弟折筷子的故事,一根筷子轻易被折断,一捆筷子则很难被撅折。我们现在也是处于大争之世,世界列强对我们都虎视眈眈,如何能够生存与发展,只有团结。
始终坚持忧患意识。
孟子在《告子下》中写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秦国自献公起,就始终不忘国耻、不忘自强、不忘内忧外患,正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鼓舞着秦国历代君主、历代文臣武将、历代秦人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相比之下,齐国强大,国富民奢,却不思进取。
楚国强大,山河广袤,却墨守成规。最终在温水煮青蛙中被秦所灭。
而秦统一六国后,内忧少了,外患没了,纵有金戈铁马、纵有国富民强、纵有崤函之固,仍不能阻止其覆亡的脚步。因此,居安思危、居稳思变、未雨绸缪、常怀忧患,才能江山永固、生生不息。
始终坚持目标导向。
纪伯伦在诗歌《先知》中写道:有的时候我们走的路太远了,常常会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很多列强都如昙花一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十年。然秦国自献公起,直至嬴政,始终锁定一个目标,即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
期间,尽管国君换了一个又一个,将相换了一批又一批,但秦国复兴的目标始终没变。
正因如此,秦国才保持了始终强劲的发展势头。
特别是秦惠文王赢驷以后,便确立了决意东出、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而且,所有的制度措施安排,如远征巴蜀、荡平戎狄、修渠筑路、储备钱粮、训练新军、发展商旅、屠戮降卒、结盟联姻,都是为一统天下做铺垫。
经过几代人的持续用力、接续发展,最终得偿所愿。秦国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目标要有长性,不能朝令夕改、不能随意变动。只要目标坚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成功总是大有希望的。
最不可取的是三天两头换频道,弄得上上下下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最后忙了半天,一事无成。
始终坚持胸怀天下。
古语有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秦自献公继位,历代君臣皆以天下为考量。
无论是献公求生存、孝公求发展、赢驷求富强、嬴稷求崛起、嬴政称霸业,所有内政外交,始终放眼全局、胸怀天下。特别是秦孝公嬴渠梁发布求贤令,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变法图强。
秦惠文王赢驷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以邦交兴国。秦昭襄王嬴稷力主东出、重创强敌、屡破合纵。秦始皇嬴政畜养实力、荡灭六国、一统天下。以上四君者,无不在以天下为棋盘,运筹帷幄、纵横驰骋。
而齐国、楚国胸无大志,只想偏安一隅,做个井底之蛙,但在强秦的猛攻之下,又岂能独善其身?
在影片中,秦始皇嬴政曾说过一句话:只有天下一统、万民归一,才能结束纷争、永保太平。尽管秦统一六国后,也并不太平,但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从秦朝开始的。
最后总结七个词:法治、人才、德政、团结、忧患、目标、天下,乃成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