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说第141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房间里很静,空气里除了她的轻浅呼吸,万簌俱寂。”在第172页上还有这样的描述:“山林万簌俱寂,层层叠叠地被白雪覆盖着。”这两句话中的“万簌俱寂”都错了,应纠正为“万籁俱寂”。
“籁”音lài,原指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类似箫。《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摐金鼓,吹鸣籁。”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籁,箫也。”后“籁”也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亦泛指一般的音响。“万籁”即各种声响。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万籁俱寂”表示自然界中万物发生的各种音响都没有,形容周围的环境十分寂静。清代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但见木犀香里,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籁俱寂。”
“簌”音sù,常用的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垂、垂下;一个是抖动。也可用作象声词,如“簌簌”“簌落”。《水浒传》第一回:“太尉定睛看时,山边竹藤里簌簌地响,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万簌俱寂”说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