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美术馆建馆30周年纪念活动中,三棵白玉兰树被种到了美术馆门前。
1995年3月16日,刘海粟美术馆开馆,成为我国首座以个人命名的省市级国家美术馆。此刻,美术馆门前玉兰的花骨朵就像争先的精灵,朝着未来继续勇敢而坚定地探索。
30年时光流转,上海用创新令自己日新月异。在文化艺术领域,如今的上海正以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而发展。对“三十而立”的刘海粟美术馆而言,这是时代给予的考题,也是思考未来应该做什么、怎样做的起点。
新语境 海派精神的再思考
海派艺术作为我国绘画艺术领域具有特定意义的名词,狭义的“海派”肇始于上海开埠后工商业的发展与中西碰撞。海派艺术前期以“两熊”“三任”为标志,晚期以吴昌硕为代表。此后海派的内涵不断扩大,几近于“在沪艺术群体及其创作”,以此区别于其他地域流派。
当时的上海商贾云集,画家亦如候鸟迁徙。吴昌硕笔下的金石气、任伯年画中的市井味,将文人画的雅致与民间烟火缝合成一件“新旗袍”,这便是海派的初代密码。
言辞是抽象的。托马斯·曼曾说“语言只能赞颂美,却不能再现美”。在“三十——刘海粟美术馆建馆30周年纪念展”中,我们从近4000件馆藏作品中挑选出144件作品与文献,涵盖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为观众全方位展现海派艺术的原生土壤及其历史流脉。
布展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我们以海派文脉传承者的视角,回望这样一个话题:历史上的海派其诞生与繁盛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海派走到今天,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挑选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似乎触摸到了当代海派艺术发展的瓶颈——“雅俗共赏”的基因,曾是海派卓然于江南的底气,而今却因种种原因逐渐褪色。概括来说,中国传统绘画有三大领域山水、花鸟、人物,西方绘画有三大传统题材宗教、神话、世俗。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三大主题存在着后者颠覆前者创造新流派的历史传统,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领域则是相安无事、共同发展。由此形成了两条不同的道路:西方画家以“颠覆”拓荒,中国画家以“自省”立身。而当许多海派作品陷入旗袍美人或水墨拼贴的套路时,“海派”一词难免会被视为题材传统、技法保守、技术陈旧的代名词。
但显然,“海派”作为一个取自上海的词,它不是元素的杂糅,也不是文化的并置。从展览呈现的中国画艺术流脉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海派自诞生以来,以“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秀于当时画派林立的江南之地。靠的是由题材、技法到技术的全面创新意识。
归根结底,海派的内涵是创新。
刘海粟先生塑像
新气象 刘海粟艺术精神的再挖掘
我认为艺术领域的“大创新”,指向观念的创新,形式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是从无到有的变化。如雕塑、绘画、摄影等新的艺术样式的出现。
艺术领域的“小创新”,指向技法的创新、题材的创新,是从有到细分的变化。如将“蚕头燕尾”拉直,把三维透视法放进二维绘画,将户外风貌(光线变化)、城市景观(世俗生活)纳入绘画作品的表现内容……这些让已有艺术样式面貌发生变化的,是本文所谓“小创新”。
“大创新”的出现往往是时代的浪潮所致,可遇不可求。相比“大创新”,“小创新”有着自身的无奈:创作者没有机缘遇到一个变革的时代,因此只能在案头殚精竭虑地创造不同——古今中外有追求的艺术家创作的核心,便是那股创造独一无二艺术样式的本能冲动。
历史上,海派的出现可以归为艺术“小创新”的涌现——由于地理、历史和人文条件带来的融合,让艺术作品产生新风貌。如今回想,正是站在那个时间节点,那些艺术家们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拥抱时代,展现出格外吸引人的鲜活艺术生命力。
刘海粟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1929年,刘海粟的《北京前门》入选著名的法国秋季艺术沙龙,他由此成为法国沙龙画展史上参展的第一位中国人。1931年,刘海粟赴德国演讲中国的绘画法,成为第一个用讲座方式向西方介绍中国古典画论的中国人……
这些成就固然可以描述他,但后人如果只凭这些来理解他,会让他的面貌显得模糊。
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刘伟冬曾这样提到:“刘海粟之所以成为大师,我觉得不仅是他个人的一种努力,而是一种时代的选择,是时代造就了他。”谈论刘海粟,不能离开他所身处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社会,西学、西技、西艺涌入,是诞生艺术“大创新”的历史机遇窗口期。
身处那个时代的刘海粟,成为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他与友人在上海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让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的第一页在上海翻开。1918年,他创办的《美术》杂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本专门的美术理论刊物……显然,刘海粟先生的艺术履历与艺术精神,归根结底可总结为“创新”二字。
时至今日,对于刘海粟美术教育思想的研究依然是一个热点。“究其美术教育思想的底色,是艺术的民族性,要立足民族,发展民族,贡献民族,准确抓住时代机遇,适应时代需求,通过中西艺术的交流,打破不同语境的隔阂,推进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蜕变和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刘海粟先生启蒙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而刘海粟美术馆,既传承了他的名字,亦当承其人所载“创新”之魂。
今天,AI技术的出现,不免令人浮想联翩:立于潮头的上海,将会在艺术史上迸发出怎样的新艺术样式?它将为海派艺术注入怎样的新活力?当我们身处由于技术变革而造就的“大创新”时段,探讨海派艺术的时代议题,那便是刘海粟美术馆立足上海应当介入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刘海粟美术馆
新时代 上海城市文化气质的再塑造
海派艺术的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让“海派”逐渐融入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成为构成上海城市精神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开馆30周年之际,重新回顾刘海粟的艺术精神,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启迪:在艺术创作领域,那些与时俱进的是“青年”的,那些故步自封的是“老迈”的;那些推陈出新的是“青年”的,那些因循守旧的是“老迈”的;那些打破桎梏的是“青年”的,那些世故圆滑的是“老迈”的。
因此,当“新海派”代表人物陈家泠,在笔墨间追寻新的艺术表达,始终创新,他即便鹤发,却依然年轻;相反,当一些画者年纪轻轻,便甘愿用层层规矩包裹住自己的手脚和心灵,那么他们就是老迈。事实一向如此。创新的艺术家为艺术流派注入活力,拥有活力的艺术流派吸引着更多的艺术家。两者彼此互相映照,相互影响。艺术家失去了创新则成为画匠,艺术失去了创新则失去灵魂。
经过百年积淀,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应该立足时代来更好地阐释“海派”一词的内涵。
2023年,由沪苏浙皖四地文联主办的“艺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发展主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集中地阐述了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青年会员马圣楠从汉语语法的角度重论“公共艺术”,指出其具有“艺术公共——大家一起创作艺术之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大家共享的艺术”的双重含义。这意味着,在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当下,基于技术所诞生的新艺术样式拥有海量群众基础和广阔应用前景,它将对“海派”带来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新艺术样式的诞生往往在顷刻之间。
2024年年末,由类人机器人创作的艺术品——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的肖像画,以108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不久前,全球知名拍卖行佳士得举办了一场人工智能(AI)生成艺术专场拍卖会。它以“增强智能”为主题,吸引了全球艺术界的目光,还引发了关于AI和艺术的诸多争论。未来,AI技术还会带来怎样的艺术革命?
为此,2025年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的展品征集也将打开视线,不仅对标全国美展首开“数字艺术”赛道,还将增设“潮流艺术”等青年艺术家们活跃的板块,以期为“海派”创作提供新案例。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思考与实践,观想一下海派艺术的未来:它不必困守于宣纸,亦能跃入虚拟现实;不必囿于地域,而可成为全球艺术革命的“上海方案”——凡此种种,将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一如当年刘海粟先生在上海的实践,成为定义海派艺术的一份重要养料。
作者系刘海粟美术馆馆长
原标题:《海派走到今天,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来源:作者:郁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