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老师,这个题目请您给我们讲解一下!”走进沂南县界湖街道朝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充满欢声笑语的暑期公益托管课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隔壁的“指尖非遗”亲子课堂上,志愿者手指翻飞,普通的麦秆在孩子们手中逐渐变成精巧的草编作品,欢声笑语中洋溢着代际传承的暖意。这正是朝阳社区以文化浸润生活,通过“为小”实践推动全龄共治共享的生动体现。
朝阳社区下辖31个居民小区,服务6209户近1.8万常住人口。面对多元精神文化需求,朝阳社区将文化建设作为凝聚人心、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抓手,创新性地以青少年文化服务为切入点,打造覆盖全龄、便捷可及的文化网络,让“大门常开、活动常新、服务常态”的文化共同体愿景成为现实。
社区未成年人暑期公益课堂。
阵地“下楼”,文化“到家”
让文化融入生活,便捷可及是关键。1500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朝阳社区的“文化中枢”,科学整合了书画创作、科普探索、儿童友好空间、沉浸阅读等12项功能。每周四下午,科普探索区总是充满好奇的儿童,沉浸阅读区则是居民静享书香的去处。每年举办的22类主题文化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200人次,让传统民俗、节气手作焕发新魅力。
朝阳社区的文化服务不止于存在于中心。“文化服务不能只是坐在家里等居民来,更要走到居民家里去。”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群英说道。依托网格员走访、议事会征集和定期需求调研,31个小区里陆续建起文化主题长廊和楼道共享读书角。1500册精心挑选的非遗图鉴、红色经典、科普百科等图书,从中心“搬”到了楼道口。下楼散步就能翻阅好书,家门口就能感受文化,“下楼可及、推门可享”的“文化微阵地”,让优质资源深入社区“毛细血管”。
社区母亲节亲子绘画活动。
“文化+”赋能,激活传承新活力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朝阳社区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引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艺代表性传承人于凤宝和青年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孟祥君。在于老师的“根艺新生”创意课堂,废弃木料在孩子们手中变成根艺作品,工匠精神与环保理念悄然传递;孟老师的“指尖非遗”亲子课,将传统草编融入现代审美,麦秆编织的不仅是物件,更是亲子默契和文化认同。
创新持续深入。“课本里的非遗”特色课程,将剪纸等技艺融入学科教学,让书本知识“活”起来;社区青少年化身“非遗小使者”,自主录制了12部非遗教学短视频,在社区平台传播,成为传统文化的年轻代言人;课后及假期,“素养+”课后乐园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科普实验、艺术美育、体育健身、心理辅导等年均服务超1000人次。
“青银”携手,共绘全龄“同心圆”
朝阳社区以服务“一小”为起点,延伸出惠及全龄的文化生态。开展“青银携手共传承”专项活动,青少年志愿者为高龄老人录制简易非遗教学视频。“看着孩子们耐心教,我们在家没事也能学着做,心里暖和。”社区居民张德顺老人说。这不仅是技艺传递,更是情感连接,代际隔阂在共同学习中消融。
节气流转,文化聚情。清明做青团、冬至包饺子、邻里象棋赛……常态化举办的“我们的家”系列活动,每年吸引300余户家庭参与。在共同感知传统节气文化的氛围中,亲子关系更融洽,邻里情谊持续升温。面向青少年的活动,也吸引了陪伴的家长和乐于参与的银龄志愿者,共享阅读空间书香四溢,服务全体居民;专题讲座覆盖育儿、法律、养生等实用领域,“活动有侧重,服务无界限”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社区儿童上门为老年人送非遗食品闰月鱼。
美德“积分”,激发内生动力
如何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乃至“组织者”?朝阳社区探索的“美德信用积分”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居民参与文化活动、担任志愿者等善行被量化为积分,与社区评优、信用激励挂钩。“积分不仅是认可,更是一种荣誉感。”社区文化志愿者蒋星杰表示,这套机制有效激活了社区自治的内生动力。
文化能人和志愿者是社区的宝贵财富。134名文化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在社区支持下牵头开设书画社、合唱团、编织小组等“能人工作坊”和“达人兴趣班”。他们持续激发社区文化“自组织”活力,形成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今,行走在朝阳社区,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从根艺工坊的专注,到亲子草编的笑语;从楼道书角的静谧,到节气活动的欢腾;从“小使者”的自信,到银龄长者的欣慰……一幅“幼有所育、青有所乐、老有所为、全龄共享”的社区图景正生动展现。朝阳社区以文化为纽带,丰富了居民精神家园,形成了以“为小”实践推动全龄共治共享、凝聚社区认同的特色做法,为新时代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冰
编辑:江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