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安宇飞
一场中国机器人的产业盛会,成为许多外国观众的拍照“打卡点”。4月25日,在深圳举办的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上,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几名外国观众围着一台中国人形机器人拍照、录视频,而人形机器人则向他们友好地打招呼甚至鞠躬致谢。
在展会现场,证券时报记者通过一位经常驻足在各大机器人展位前拍照的外国观众,联系到了其背后组织起此次海外参展团的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以下简称“VDMA”)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在海外形成共识的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反应速度和迭代速度特别快”,中国机器人企业的战斗力“让人惊叹”。
“我们这个参展团就是VDMA组织的,所以德国人居多,其中也有法国人、德裔华人以及泰国人。团队里面有科研机构的人,也有欧洲公司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的工作者。”VDMA参展团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VDMA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协会,也是德国制造业的代表性组织,它由35个不同行业的协会组成,会员企业数量超过了3600家。VDMA参展团负责人表示,这次参展团的许多团员本身从事的就是机器人方向,是抱着寻找产业链商机、进行跨国资源整合等目的参展,整体大家对这次展会的反馈是“非常积极”的。
德国是全球制造业的核心国家之一,在德国最大的工业协会眼中,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有怎样的特点和竞争力?VDMA参展团负责人表示:“目前达成普遍共识的是,中国在机器人产业的反应速度特别快、迭代速度特别快。一些德国人可能要花半年到一年时间去做的事,在中国可能最快一两周就能做好。”
优必选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用一周时间完成海外企业半年的迭代”这个说法可能比较夸张,但中国机器人企业响应客户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的速度的确在全球范围内排在前列。
在机器人赛道,这种形成海内外共识的“中国速度”究竟从何而来?乐聚机器人工作人员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主要得益于中国产业链配套的完善,机器人产品的创新迭代不仅仅是整机厂的事,更需要上游零部件等环节配合。
“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机器人产业链非常完善,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难找到能与之相比的地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我们需要的任何一个硬件设施和配套,在半个小时之内就能送到我们的工厂。”乐聚机器人工作人员表示。
“极致的迭代速度和极致的成本追求,让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特别快,我们很多团员都非常惊叹于中国公司的战斗力。”VDMA参展团负责人表示。
什么是外国人眼中的“极致价格”?以宇树科技为例,它在本次展会上展出的四足机器狗Go2产品起售价为9997元,而海外公司波士顿动力类似的四足机器狗Spot售价约7.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4.6万元),足足是Go2的50倍以上。
为何能够形成这样的价格优势?宇树科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的机器狗产品是已经形成商业化量产的,通过量产降低成本。并且我们有自己的工厂,把零部件等成本压到了最低。”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高效的供应链。机器人生产的原材料、零部件大多可以在中国本地采购,降低了运输成本。例如全球约80%的电池由中国公司供应,生产成本比北美和欧洲低了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在一些关键原材料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机器人制造离不开永磁体,而永磁体所需的稀土元素中国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中国机器人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高质量的原材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郑磊表示。
尽管中国机器人产业“战斗力”超群,但仍存在难以攻入高端市场等问题。VDMA参展团负责人表示:“中国机器人企业做的基本都是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仍以德国、日本、美国的企业为主。”
郑磊表示,在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国际巨头如ABB、发那科(Fanuc)、安川电机(Yaskawa)等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占据主要份额。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中国机器人难以攻入高端市场问题的根源在于:高端机器人技术门槛高,中国在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上起步晚,技术积累不足,部分技术受制于人。同时,中国企业品牌建设滞后,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有待提升,难以获得高端客户信任。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当前中国机器人集中于中低端市场,这样的格局不仅源于技术积累的短板,如高端减速器依赖进口,也受市场策略选择的影响:企业为快速占领市场,多聚焦性价比主导的中低端领域,而高端研发需长期投入,见效较慢。”
不过,这种“中国企业主攻中低端”的竞争格局,主要体现在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这一格局正发生改变。参加展会的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普遍向记者表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品在全球低中高端市场均有竞争优势。
而在近期美国发动的关税战背景之下,中国机器人产品走向全球的步伐也有所变化。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卢鼎亮认为,从长期趋势而言,全球制造业自动化需求将持续旺盛,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或成为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