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寨村,这片承载着岁月变迁的土地,其历史沿革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民国时期,它被称作长干子。新中国成立后,初级社和高级社相继成立,它也随之更名为中寨大队。1980年,土地承包下户,中寨村正式建村并得名。
追溯往昔,历史深处的细节或已消失。明朝时,中寨村属水德江长官司大堡图、瓮济图,蛮夷长官司新地图、罗文水图,以及沿河祐溪长官司卜龟坪图共同管辖。清朝时,它归属于思南府。民国二年(1913年),隶属德江县,属黔东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划属第六行政督查区,二十六年(1937年)改属第一行政督查区,三十二年(1943年)后又划归第六行政区。1958 年,中寨生产大队建立,1961年9月,归大兴公社中寨生产大队。1983年10月,实行政社分设,1984年,撤销中寨生产大队,设立中寨村民委员会,简称中寨村委会,属铺子湾乡。1992年10 月,铺子湾乡等3个乡合置合兴土家族乡,此地改名为合兴土家族乡中寨村。2007年11月,原大兴居委会、大兴村、中寨村、板坪村撤销,合并建立大兴社区。2010年11月,原大兴社区撤销,调整建立税改前的大兴村变更为大兴社区和板坪村、中寨村。2012年,撤合兴土家族乡建合兴镇后,中寨村之名沿用至今。
中寨村,恰似一颗镶嵌在德江县合兴镇西南部的璀璨明珠,距镇政府所在地仅2公里之遥。它东与思南县原东华乡相邻,北与思南县宽坪乡接壤。全村区域面积达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10.35亩,林地5834.55亩,森林覆盖率高达 68.2%。全村辖 12个村民小组,共有412户人家、1575人在此青山绿水间安居乐业。
大办教育医疗 ——秉承自力更生精神 惠及民生的乡愁记忆
“村医妙术济安康,药价亲民德泽长。
庠序书声盈耳处,幼苗茁壮绽光芒……”
这首诗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描绘出山村现代教育、医疗条件的今昔变迁,也是对德江县合兴镇中寨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段岁月的真实写照。
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历经多年战火洗礼,百废待兴,基础较为薄弱。然而,中寨人却在这艰难的起点上,展现出积极向上的蓬勃态势。当时,全国劳动模范、中寨大队支部书记高腾兴,因地制宜把教育、医疗置于惠及民生的重要位置。
1973年,德江县城从事建筑行业的何应明,因家庭成份问题,被下放到原煎茶区大兴公社中寨大队大坪生产队劳动锻炼,并用自制土砖修建了住房。高腾兴独具慧眼,视何应明为“宝贝”,对他另眼相看。二人在劳动和生活中相识相知,逐渐成为志同道合、共谋中寨发展的挚友。
中寨村。
高腾兴思维开阔,组织部分生产队长奔赴邻近的遵义地区凤冈县核桃坝大队考察学习。归来后,他积极动员村里的群众投工投劳,承诺每出工一天,按生产队最高标准计算工分。在他的带领下,群众们齐心协力,筑窑烧砖、开石烧灰、伐木搭梁,两栋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建成大队学校和医院,成为当时最难得的 “洋房”、当地最漂亮的“风景”。其间,高腾兴还积极争取支持,成功解决了6名民办教师的编制和2名赤脚医生的问题。
“那些年,学校办得红红火火,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大队小学,吸引了邻近大队、村寨的孩子到中寨小学读书……”中寨小学退休老师张太凡,回忆起那段时光,脸上依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据悉,中寨小学学生人数最多时达250余人,邻近的大兴大队、鸟坪大队,甚至思南县的万家沟的众多学生,都慕名前来求学。为了方便最偏远的大坪生产队的孩子上学,中寨小学还在大坪生产队设立了分校,该校教师按一年一轮回的方式轮流到分校任教,根据实际情况妥当处理好了孩子们读书难题,中寨小学也因此成为煎茶区人人皆知的“名校”。
为方便群众就医,高腾兴绞尽脑汁,想出了诸多实招。在充分发挥医院两名赤脚医生作用的基础上,他积极争取公社、区公所和县业务部门的同意,释放了因“地主成分”被限制医疗从业的张观斗老人到医院坐诊。
时年70多岁的张观斗老人有着多年中草医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妇科疾病、小儿推拿等,深受周边患者的认可,吸引了众多患者前来问医买药,真正实现了中寨群众“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中寨村的茶园。
据悉,因张观斗的影响力,中寨大队医院成为当时毗邻地区患者的“首选”。许多来自凤冈、思南、沿河等地的患者都慕名前来就医。
如今,随着国家教育体制和医疗制度的改革,中寨小学、中寨医院的功能被其他公办学校、医院所取代。中寨小学改变了用途,成为现中寨村村委会的办公楼;中寨医院历经几次拆建,变成了村民的民房。但那段惠及民生的历史,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中寨人的记忆长河中永远闪耀。
多年来,中寨人在这一历史背景的深远影响下,视读书成才为光宗耀祖的必然选择。近十年来,该村走出的本科以上大学生有80余人,其中,博士生2人,硕士研究生3人。
呵护青山绿水 ——坚持生态优先理念 绽放生机的幸福家园
“翠影连天覆绿丘,古樟银杏立村头。
千年岁月枝犹劲,生态葱茏韵自悠。”
在中寨村一个叫竹林坨的地方,有一片古老的森林保存完好,人们称其为“官林”。这里宛如一个神秘的绿色王国,是国家保护植物的“扎堆”之地。整片森林不足百亩,却拥有着极为良好的生态系统,珍藏着多种珍稀树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树、红豆杉等,在这里茁壮成长;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荔枝、樟树等,也在这里绽放着生机。
“乌柿盘岩岁月悠,苍枝铁干立千秋。” 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之上,盘踞着一棵有着千年历史、长势浓郁的乌柿,其树干粗壮,需要七八个人才能围抱一圈。如今,当地的很多土家人都将孩子寄拜这棵乌柿为“保爷”,希望孩子在乌柿的庇佑下健康成长,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中寨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张运修 摄
2020年,在竹林坨这片神秘的森林里,人们惊喜地发现了十多株罕见的珍稀植物——死亡之花水晶兰。它那独特的形态,宛如来自仙境的精灵,为这片森林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竹林坨这里有上竹园、下竹园两个村民组,曾经居住着不少于300名土家人。他们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传统生活方式。在那靠柴火煮饭的年代,他们却有着极高的生态保护意识,从未损坏林中的一叶枝丫,用心守护着这里良好的生态。如今,因沿德高速公路的修建,这里的村寨被征拆,山里人搬迁到了山下,仅剩下五六户人家。但他们依然坚守在此,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珍贵的森林。
据悉,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土地、森林承包到户,在那个靠柴火煮饭的特殊时期,砍柴燃火取暖、煮饭成为生活必需,这引发了群众的乱砍滥伐。中寨森林也未能幸免,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破坏。除了奉命保护的那片“官林”外,附近数千亩森林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变成了光秃秃的山头。
中寨村竹林坨。张运修 摄
“其实,中寨人对20世纪80年代对森林毁灭性的破坏深感惋惜,短时间的破坏,需要数十年才能弥补……” 村民张波谈及当年乱毁森林的事情,不禁连声叹息。
1989年,痛定思痛的该村在全村范围内推出了封山育林政策,并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从此,禁止进入林区砍伐,禁止牲畜进入林区。
据悉,当时该村老水溪组一农妇,在封山育林禁区内砍回一小捆树枝回家当柴火,被村里看管山林的小伙逮个正着,处以50元罚款。因农妇无钱缴纳罚款,看管人员无奈之下揭走了她灶上煮饭的铁锅。从此,再无人敢轻易走进禁区。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奋斗的足迹熠熠生辉。如今,历经岁月的洗礼与中寨人的精心呵护,中寨村的各大山头又是绿树成荫,全村森林覆盖率达 68.2%。中寨人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构建出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新村新画卷。
猜想石头城 ——凝聚携手共进力量 初探大山的千年传说
中寨村西面的高山之巅,有一座神秘的石头城,当地人唤之为苗子寨。从现存的遗址来看,石头城内壕沟交错纵横,外有坚固的石墙环绕。石城附近,散布着许多无碑的坟墓,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据估计,整个石城的面积大约有两千余平方米。石城四周陡峭险峻,城中地势相对平坦。石墙、石壕的高度在二到三米不等。城内的石壕走向错综复杂,沟与壕之间均有巷道相连。可以明显看出,石墙、石壕部分是自然生成,但多数为人工堆砌而成。
据传,明朝中期,在黔东北一带曾发生过以十大姓为首的汉人“赶苗拓业”事件。当时,苗人先民被逼得背井离乡,四处逃命。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群居生活。明朝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明里暗里支持汉人,想方设法占领苗族先民居住的地方。为了把苗子寨的苗民赶走,明朝当局派遣军队的一个将领想出了一个阴招。他们利用当地苗民知识浅薄、对外面世界认识不足的弱点,特意安排士兵制作一些特大的草鞋,并派人连夜将这些草鞋扔在附近一个叫老水溪的地方。这一行为给当地苗民造成一种错觉,让他们认为前来征讨的官兵都是力大无穷的精兵强将,所穿鞋长度都在一尺五六左右。果然,前去侦察的苗民带回这一消息后,苗人们从上到下都惊慌失措,怯战情绪蔓延。为了保命,他们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全体悄无声息地远走异地他乡了……此后,苗子寨再无人居住,成为一座寂静的石头空城。任由岁月风吹雨打,任由草木茁壮成长,任由故事历久弥新……
沿德高速过境中寨。
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息繁衍,携手共进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美好!如今,这座盘踞山巅的石头城,因何而建?为谁而建?已无从知晓。在那战火纷飞的时代,苗子寨又经历了怎样的血雨腥风,现在也无法考证。就让它永远成为隐藏在高山之巅的秘密,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
其实,在中寨村,人们还有一种独特的喝罐罐茶的习惯。或许,在外人看来,这只是一种普通的饮茶方式,但对于中寨人来说,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知从何时起,中寨人就喜欢把自制的茶叶放在土制罐罐中熬煮,然后细细品味那浓郁的茶汤。茶叶是村里的人们从自家茶树上采摘而来,经过烘炒、搓捏、发酵、烘烤等一系列传统工序加工而成。冬天,几位老人围坐在火塘边,将茶叶放入土罐加水熬煮,待茶汤煮沸发红时,慢慢饮用、品味。
老人们蹲坐在火塘边的草凳上,品一口茶汤,吸一口旱烟,一边聊着苗子寨的神秘故事,一边分享着那说不完的家长里短。那股淡淡的茶香和浓浓的烟味,在中寨的山村中袅袅萦绕,久久不散。
现如今,在中寨村的竹林坨、老水溪,还有着300余棵的古茶树,它们如同岁月的见证者,印证着那方土地上的土家人在古老年代自由自在喝罐罐茶的独特习惯。
锚定高质量——加快因地制宜实践 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基建先行筑富梁,茶青稻绿映村乡。
养殖兴旺添活力,共谱欢歌向远航。”
近年来,中寨村紧紧围绕产业促振兴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助力经济转型发展。通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坚定不移地践行 “产业强村” 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茶叶、烤烟、养殖等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精心绘就一幅“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民风淳”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2018年以来,中寨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紧紧抓住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在村党支部书记张远心中,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套话,而是关乎民生的肺腑之言。
那一年,张远带领村支两委班子,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工作队的统一安排,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耐心协调土地纠纷,化解群众心中的不快。他们以高标准、全覆盖的要求,完善全村12个村民组的通组公路、连户路建设。先后新修和提级改造了16.5 公里的通组路和4公里的产业路。同时,实现了户户通硬化路,户户有了卫生厕所,让中寨人在村里也能享受到城市人一样便捷的生活。
中寨村村委办公楼。
“乡村振兴必须把产业振兴放在首位,产业抓不好,群众手中没钱,振兴就无从谈起……” 谈到这一点,张远书记底气十足。
中寨村是一个典型的沟壑地带,两面高山夹峪,山脚粮田成片。看似水源充足、旱涝保收,实则每逢雨季就会洪水泛滥成灾。2023年,该村投入资金592.14万元,新建田间生产道1.28公里,对甘河沟、陆家沟2条2.35公里河道进行全面治理,新增排涝保护面积135亩,让村里的1425亩“粮仓”环境,让群众手中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近年来,中寨村把茶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先后建成茶园1300余亩,已有800亩进入盛产期。每年仅土地租金收入就达65万元,为村里群众提供了大量就近就业的机会。2024年,村里的周芝凤、李通霞等村民,在茶叶基地采茶收入均在1.5万元以上。
同时,该村还把畜牧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产业来抓。全村已发展肉牛养殖大户4户,生猪养殖大户3户。全村肉牛存栏达400余头,常年生猪存栏都在700头以上。
2024年,该村充分利用河道治理后的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稻花鱼产业。投放鱼苗4200余斤,让村里的32户农户尝到了稻花鱼带来的甜头,实现了稳步增收。
沿德高速过境中寨。
“畜牧产业的发展,群众观望情绪较高,必须有人带头干,群众才有信心……” 谈到这一点,张远心里已经有了新的计划。
今年春节过后,张远在本村思坪组流转20余亩土地,发展“跑山猪”产业,带领村民一起干。目前,项目已进入场平阶段,未来前景十分可期。
“中寨村将充分利用水源好、土质好的优势,打造300亩水稻基地,让中寨人的饭碗装满自己的粮食……”张远对中寨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如今,中寨村依托良好的交通条件和生态优势,正在积极谋划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以竹林坨、苗子寨为重点的农旅项目,大力发展茶叶、养殖和优质大米产业,将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潜力,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全村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大步迈进。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蓦然回首,中寨人不等不靠的志气、敢想敢干的智慧、齐心协力的团结、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依然弥足珍贵,犹如镌刻在大地上的一座精神丰碑,如今,逐梦在新征程上中寨人依然保持着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精气神,全力以赴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特约记者 张运典编辑:何芳二审:杨映华值班编委:蒲智总值班:郝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