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莱西花棍:舞动千年的非遗瑰宝

鲁网8月15日讯 在胶东半岛的沃土上,一种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民间艺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焕发新生——它就是被誉为“莱西民间舞瑰宝”的莱西花棍。这项融合了武术、舞蹈与音乐的非遗技艺,不仅见证了楚汉争霸的烽烟,更记录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如今,在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莱西花棍正从田间地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印记

莱西花棍的起源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秦末乱世。相传西楚霸王项羽每攻下一城,便策马扬鞭即兴起舞,“霸王鞭”由此得名。明末《莱西县志》记载,驻军将领将这一技艺带入莱西店埠镇,经过民间艺人世代改良,逐渐演变为如今的花棍艺术。在漫长的岁月里,它既是军营壮士的庆功之舞,也曾是穷苦百姓“持棍乞食”的生存技艺,那棍端叮当作响的铜钱,仿佛仍在诉说着往昔的沧桑。

更耐人寻味的是,民间还流传着另一则起源传说:商纣时期,百姓为宣泄对暴政的不满,将象征纣王的木棍反复击打,这种情感宣泄逐渐演变为技巧运动。两种传说共同构成了莱西花棍的双重文化基因——既有金戈铁马的豪迈,又具民间智慧的诙谐。2008年,这项承载着多重历史记忆的古老艺术被正式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匠心独运的艺术魅力

清晨的店埠镇文化广场上,传承人张秀玉手持双棍翩然起舞。花棍在她手中仿佛被赋予生命,时而如游龙戏凤般在肩背翻飞,时而似雨打芭蕉般在周身敲击。木质花棍上彩绘的纹饰与两端红缨交织成流动的画卷,铜钱撞击发出的清脆声响,与脚下的节奏应和成趣。

这种看似随性的表演实则暗藏玄机。真正的花棍技艺包含单双棍两大体系,需掌握“满天星”“八卦阵”等60余种队形变换。艺人不仅要精准控制敲击肩、腰、背等12个部位的力度——力道过轻则响声不脆,过重则疼痛难忍;还要在旋转、抛接等高难度动作中保持韵律。正如老艺人所言:“这是力气活更是巧活,得让棍子听话。”

尤为独特的是其“歌舞一体”的表现形式。表演者既可演唱传统唱本,也能即兴编词。旧时唱词多控诉社会不公,如今则充满对新时代的礼赞:“花棍一打震天响,党的政策暖心房……”这种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让古老艺术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守护者的传承之路

上世纪60年代,莱西花棍曾面临断代危机。当时全镇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凭着记忆重整技艺,店埠镇小学教师张君一将儿时所学融入新编套路,使这项艺术重获新生。如今在政府扶持下,传承队伍已发展到百余人,其中既有古稀之年的传承人,也有“00后”新生力量。

在店埠镇各个小广场内,总能看到传承人张秀玉耐心指导年轻人的场景。“手腕要活,腰板要挺,眼神要跟着棍走”——这些口诀凝聚着三代人的智慧结晶。2023年,莱西花棍艺术团登上山东省民间文艺汇演舞台,传统技艺与现代舞美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生生不息的文化薪火

每逢春节,店埠镇的花棍表演总是年俗活动的高潮。舞者们身着彩装,在锣鼓声中变换出“五谷丰登”的队形,棍声与欢笑交织成最动人的新春交响。这种代代相传的仪式,早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凝聚乡愁的文化符号。

正如非遗保护专家所言:“莱西花棍的价值不仅在于动作套路,更在于它承载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表达。”当新老花棍爱好者同台共舞,当传统唱词中加入乡村振兴的新故事,看到的不仅是一门技艺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如今,在莱西的公园广场、校园社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花棍舞的行列。那上下翻飞的花棍,正划出一道连接古今的文化轨迹;那清脆悦耳的铜钱声,正奏响新时代的非遗乐章。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千年非遗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传奇。(本网记者)

相关文章
免费啦!呼和浩特这些地方免票狂欢,带你嗨到月底!
2025-08-17 16:28:00
莱西花棍:舞动千年的非遗瑰宝
2025-08-16 07:54:00
恶心!一外卖员曝光,官方介入:下架、关停、查封
2025-08-15 10:51: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践行│潍坊寿光:文化服务沉下去 群众生活美起来
2025-08-13 15:23:00
2025年国门文化“极边好声音—红河国门歌会”将于8月18日至22日举行
2025-08-12 08: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