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黄沙淬火,河泥重生:中卫古瓷再创丝路荣光

文|管泓博

黄河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段,一种承载着黄河文明记忆的古老手工艺品——黄河古瓷,如今在匠人的努力和政策的扶持下已经重焕新生。这些以黄河沉积泥为原材料揉捏烧制的瓷器,胎质细腻、釉色温润,器型上融合了西夏瓷的粗犷与中原瓷的典雅,每一道纹路都流淌着母亲河的朴实与深沉。据统计,当地已恢复古法烧制技艺的12类器型中,茶具、文房用品等文创产品年产量逾万件,其中30%通过跨境电商销往阿拉伯国家,“旧法新用”成为文化交流的新载体。

母亲河从根本上孕育了黄河古瓷。宁夏中卫段黄河水携带的泥沙富含高岭土、石英等矿物质,经年沉积形成了独特的“胶泥层”,这意味着其可塑性远超普通陶土,非常适合用来制作瓷器。非遗传承人王永胜团队俯身田野,经过三年之久的实地调查,在黄河滩涂20余处取样点中,最终锁定了常乐镇一段古河床的紫红色黏土,作为黄河古瓷生胚捏制的最佳原料。“这些(黄河)泥要过淘洗、陈腐、练泥等18道工序,光淘洗环节就得沉(淀)7次,不去除里面沙砾做不出来好瓷器。”王永胜介绍,这种“黄河澄泥”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烧制出的瓷器敲击回声有如金石碰撞,釉面会随光线变化而呈现“朝霞泛金”的华贵效果,被业内收藏家称为“黄河窑变”。

黄河古瓷制作技艺的复兴背后,藏着一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考古发现表明,中卫地区早在北宋时期就有民窑烧制黑釉瓷,元代因黄河改道导致窑址湮没。当地在黄河防洪工程清淤时意外挖出明代龙纹瓷片,促使政府启动“黄河古瓷复兴计划”。项目组联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比对出土文物与现存工艺,还原出“黄河泥釉”配方——以特定比例混合黄河泥与贺兰山长石,在1280℃~1400℃高温下烧制,成品吸水率低于0.5%,达到现代高端瓷器标准。

黄河古瓷的重整旗鼓,还需感谢媒体人姚思杰创办的“品卫文创园”。这座由废弃工厂改造的文化空间,已成为中卫黄河文化创意产业的标杆。姚思杰团队在2021年启动“黄河古瓷复兴计划”,投资建立专业柴窑和研发中心,邀请了非遗传承人王永胜等12位匠人驻场创作。“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做黄河瓷,这项技艺可能就失传了。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复原技艺,更要让古瓷走进现代生活。”姚思杰介绍,文创园首创“前店后坊”模式,所有来体验的游客可以亲眼见证黄河泥从淘洗到成瓷的全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无形中吸引了更多的游客。2022年,黄河古瓷制作技艺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品卫文创园园区内设置200平方米的“黄河文明微展馆”,通过3D投影技术还原了元代窑址的发掘场景,并有序陈列出明代龙纹瓷片等珍贵复刻品。更引人注目的是其“非遗+电商”的创新模式——2023年建设的数字直播间,让黄河古瓷通过直播带货走向全国,单场观看量上万人次。姚思杰还策划了“黄河手造节”,每年秋季集结黄河流域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展演,2023年活动期间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百万大关。

如今,黄河古瓷正成为讲述黄河文化的新媒介。中卫沙坡头景区非遗工坊产出的作品经素烧后能永久保存黄河原泥的赭红色,游客来此可体验“黄河泥拉坯”的经典手工艺;设计师张雯开发的“九曲纹”系列茶器,将黄河河道卫星地图创造性地画为浮雕纹饰,单款年销售额达百万元。同时,在品卫文创园的推动下,“九曲黄河”系列茶器更将卫星地图转化的河道纹路与非遗錾刻工艺深度结合,荣获2023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文创园还与中卫中小学合作开发研学课程,让孩子们用黄河泥制作简易陶器,每年参与学生超过5000人次。

值得补充的是,黄河古瓷的新生还促进了大家所关注的生态问题——黄河水土流失、泥沙堆积问题的解决——每烧制1吨黄河古瓷,可消耗约3吨清淤泥沙,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河道治理的双赢。“每件古瓷都是黄河的DNA密码,”姚思杰说,“我们正在做的,是把母亲河的基因编码进当代生活。”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所言:“捧起一件黄河古瓷,触摸的是黄河的筋骨,听见的是文明的回响。”

相关文章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黄沙淬火,河泥重生:中卫古瓷再创丝路荣光
2025-04-20 08:00:00
41年安全行驶161万余公里!青岛公交驾驶员郝青波光荣退休
2025-04-18 10:19:00
重庆大剧院大学生艺术节(2025)开幕,首场“黄河”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奏响
2025-04-17 21:35:00
济南市驻京办起步区山东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京彩泉承” 项目路演成功举办
2025-04-17 19:48:00
本地凉地香椿鲜嫩上市,每斤15元左右
2025-04-17 1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