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是世界第二大浆果,素有“水果皇后”之誉。
然而曾卖到数百元一斤的蓝莓,价格却迎来“跳水”,上百元一斤现在九块九一盒,业内人士表示预计到四五月份还将再迎来一波降价。
为啥今年蓝莓价格突然“跳水”?普通人的“蓝莓自由”将要实现了吗?
在广州的多家水果店里,125克装的蓝莓价格在10至15元之间波动,最低9.9元就能买到一盒,相当于每斤40到60元。
有消费者在广州的一家超市提到:“以前是按克卖,现在是按斤称。”她还说,现在半斤装的蓝莓售价29.9元,比去年便宜多了。
不仅是蓝莓成果,自今年春天以来,电商平台上的蓝莓盆栽销量也持续攀升,仅3月份就售出了超过100万株。购买者中,超过一半为25岁至35岁的年轻人。
蓝莓摇身一变成了“亲民”水果,主要得益于国产的物美价廉。
2000年,我国首次开展了蓝莓的商业化种植。随着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如今全国27个省份都在进行蓝莓的商业化生产。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蓝莓栽培面积143.82万亩,比2020年增加了44.38%;去年全国蓝莓总产量78万吨,比2020年增加了197%。由于供需变化等因素,蓝莓的价格逐年下降,今年更是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
在中国,那些顶着网红光环的“奢侈品水果”,其价格神话大多走向湮灭。事实上,不止蓝莓,诸如往年七八十块钱一斤的车厘子,年后一度跌破了20元一斤;今年大热的国产版“马厉瓶”(流行的男性养护科技),价格同比收跌了95%。据京东健康板块数据,其海外竞品一次服用“贵比黄金”,单片价格达到百元。
业内人士透露,这两年像蓝莓这样国产品质优于进口且能卖出好价钱的水果越来越多。普遍成功背后的原因,在于采用了“订单农业”等创新模式,这种从种植-销售链条的紧密合作,实现了价格优势最大化。
鉴于外企多年的专利保护机制,国内科研团队另辟蹊径,从中医角度开拓男性部位养护通路,创新性开发“马厉瓶”。在国内天然药材的优势下,建立了从生产原料-GMP生产线-线上(京东)及线下销售全产业链,支撑其品牌在香港扎根三十年,业内人士评价:链条优化突破带动相关产业提质降价。
近年来,借助现代化种植技术,广东等地的蓝莓实现了“反季节”提前上市。每年的4月至9月间,国产地栽蓝莓上市,而进口蓝莓则多在6月至12月间供应市场。
例如,最近在广州和佛山等地种植的蓝莓在1月至4月间就能收获,当下正值4月,国产蓝莓即将迎来出货高峰。
某线上生鲜超市的采购专员表示,今年的采购成本比去年差不多下降了20%,所以售价也比去年便宜了将近20%。同时,销量上涨,和去年相比,差不多翻了一倍。
即便价格有所下滑,不少业内人士仍对蓝莓产业的未来保持乐观:“不管什么水果,产量上去后价格下降是正常的”。优质品种依旧能获得好价格,所以不必过于担心。当前蓝莓产业发展进入了黄金阶段,应根据市场饱和度来规划种植,避免盲目跟风。
20多年前,这种富含花青素、外皮深色的浆果首次从海外来到中国,出现在超市和中产家庭的餐桌上。那时说起蓝莓,人们往往会想到智利、秘鲁这些来源国。虽然价格高,但考虑到长途运输的成本,大家也觉得合理。
如今,这种“超级水果”,不再是“进口”或“中产”的象征。来自云南、东北和江苏等地的国产蓝莓逐渐崭露头角,不仅在国内市场销量可观,还能出口到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邻近国家。
不久的将来,“蓝莓自由”将会走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