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京民俗博物馆,700岁张公碑要“活”起来

日前,北京民俗博物馆院内近700年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张留孙道行碑》完成数字化扫描。《张留孙道行碑》刻于天历二年(1329年),碑高4米,碑文为两面刻,共2786字。记述了东岳庙创始人,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的生平事迹。通篇文字完整清晰,为赵孟頫晚期代表之作。利用数字化再现这通“道教碑”的文化价值,以及“赵体”蕴含骨力、秀逸温润的‌书法成就,让历史留存的丰厚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北京民俗博物馆从2024年申请立项并实施了东岳庙石刻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利用项目。对东岳庙全部现存135块元、明、清时期的石碑和4块石匾进行数字化建档,并形成虚拟展示和影像宣传,石碑上的历史印记将能够依靠全新数字技术得到呈现。同时,还将对现有105个拓片进行高精度扫描,构建文物的全信息模型,建立一套完整的石刻文物数字化档案,让观众可以遨游在石碑的古老文字当中,观察细节、感受历史,拉近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文物“活”起来。

北京东岳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石碑多、楹联匾额多、神像多著称于世。石碑众多是东岳庙的特色景观,曾多达140余通。东、西碑林原有石碑百余通,为历朝修建东岳庙碑记和民间善会碑刻。其中尤以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张留孙道行碑》最为著名。这些碑刻是研究东岳庙历史、北京民俗的重要史料。

依托高精度的基础数据和微痕增强图,将为每件文物建立1个文物的全信息模型,包括文物基本信息批注、数字拓片等。后期,北京民俗博物馆将进行数字著录、展示应用、专题出版等工作,以服务于文物保护、研究、活化利用等需求,不断提高文物的保护水平、深化学术研究,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利用。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与观众见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程功

相关文章
北京鲲鹏研学教育与国轩高科集团四度携手 打造安全工程师培养新范式
2025-04-18 09:15:00
轻量化设计+运动算法迭代 “天工Ultra”全力备战半马
2025-04-17 16:04:00
西安建成各类博物馆163座,平均每8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
2025-04-16 08:07:00
全国近500国家观测站极大风破纪录 此次大风为何这么强?
2025-04-14 06:49:00
北京6家医院首批试点新增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
2025-04-13 14: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