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各族自治县聚焦滑石产业,通过引入光选、磁选、浮选等先进工艺,提高了滑石选矿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恭城瑶族自治县以产学研融合推动油茶产业现代化,研发出速溶油茶膏等多个系列产品,助推油茶迈向百亿产业;
阳朔县打造的“i游阳朔”智慧旅游平台,集成AI导览、智能行程规划等功能,让游客享受便捷服务;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桂林市各县(市、区)立足自身禀赋,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破土而出,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县域创新发展之路。科技创新正成为桂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传统产业“智”变突围,老树焕发新生机
传统产业要想突围,创新不可或缺,桂林各县(市、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有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发展。
龙胜各族自治县聚焦滑石产业,通过引入光选、磁选、浮选等先进工艺,提高了滑石选矿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携手突破技术壁垒,研发成果让滑石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端化妆品、医药包装等前沿领域,推动产业产值稳步增长。
荔浦市依托“科技+金融”双轮驱动,推动衣架产业领跑全球。设立广西首个区市县三级联动的县级科创基金,重点扶持技术攻关项目,培育出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衣架出口量占全国70%的份额。智能制造产业园加速崛起,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为传统产业升级注入新活力。
灵川县以高企培育,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唐潮集团作为竹木制品和清洁湿巾领域头部企业,引进深圳开谱勒,为其量身打造清洁湿巾智能化视觉检测设备。该设备借助AI算法,能快速检出传统设备难发现的缺陷,检验准确率从90%提至99%以上,提升产品质量,增强高端市场竞争力。
新兴产业“创”领未来,新芽茁壮成栋梁
在新兴产业领域,桂林各县(市、区)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主阵地,构建起“3+6”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崛起。全国首条规模化民航轮胎生产线打破国外垄断,生物基纳米纤维素研发基地开发出一系列契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成为新兴产业创新策源地。
七星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系列行动,聚焦电网输配电控制设备、高端医疗器械等国家、自治区特色产业集群,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南药等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创新联合体。2021年至2024年,七星区拥有广西高企百强、创新活力十强、瞪羚企业活力十强企业数量均处于广西第一梯队。
资源县开展引智引才行动,运用“百名博士进百企”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创办高新企业。其中,天盛新型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利用资源丰富的石英矿资源进行深加工,研究制造出中高压电器绝缘产品(树脂),企业迅速成长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象山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持续突破关键技术。桂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电加热实心胎硫化机,搭配绿电使用可实现碳排放趋零,为市场提供了新一代低碳、环保、智能、高效的实心轮胎制造解决方案;桂林量具刃具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研发多款工业协作机器人与增材制造装备,成为量具行业中唯一能提供多维度、智能化测量解决方案的企业,彰显桂林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
产业融合“链”通全局,协同发展添动能
在产业融合方面,桂林各县区打破壁垒,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形成产业生态闭环。
临桂区以临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华为合作区、深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落地,龙头企业引领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以来成功培育35家高新技术企业。
雁山区聚焦企业培育,以链式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推进雁山高校新质生产力科创园建设,与多所高校共建创新平台,吸引企业与科研团队入驻。此外,依据相关办法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商业运作”模式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难题。吉福思罗汉果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跻身广西瞪羚企业行列。
秀峰区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现首台(套)装备突破。桂北机器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的全尺寸大空间高精度数控面齿轮磨齿机,以及桂北机器自主研制的五面磨削龙门平面磨床,加工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广西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进一步完善了桂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条。
叠彩区以“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模式构建产学研创新生态。通过举办科技人才对接活动,促成高校与企业签约合作。力源集团智能配送中心、精成生物公司生物酶制剂数字化车间等项目,推动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维构网络科技公司开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区内众多制造企业,加速产业融合发展。
文旅创新“数”智赋能,绿水青山展新颜
文旅领域,科技创新为桂林的绿水青山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价值。阳朔县打造的“i游阳朔”智慧旅游品牌,推动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小程序集成AI导览、智能行程规划等功能,让游客享受便捷服务;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的应用,提升了景区运营效率与游客满意度,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兴安县通过组建“院校联合服务工作专班”,定制化服务方案,打通“高校技术—企业需求—政策支撑”三方协同通道。运用VR/AR技术复原灵渠古水道,借助环形沉浸剧场,帮助游客更直观、生动地看懂灵渠、读懂灵渠、玩懂灵渠。通过科技赋能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全州县在固废利用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广西鼎固经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电解锰渣固废处理工艺”,解决了电解锰渣固废历史遗留问题,变废为宝,不仅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也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农业科技“兴”农富民,田畴沃野谱新篇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所在。
永福县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罗汉果产业发展。全县罗汉果种植面积达13.2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罗汉果冻干粉、罗汉果浓缩汁等深加工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让罗汉果香飘海外。
恭城瑶族自治县则将目光投向特色农业,以产学研融合推动油茶产业现代化。桂林品华农业有限公司研发出速溶油茶膏等多个系列产品,扩展了油茶方便食品的类目,助推油茶迈向百亿产业发展。同时,依托科技小院,推动月柿深加工产品开发,提高附加值,让“小柿子”长成“大产业”。
灌阳县创新“人才+产业”模式,在林下经济领域结出硕果。博士工作站为林下种植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科技服务。创新林下中草药生态栽培相关技术获专利,灵芝种植面积大幅扩增,深加工产品层出不穷,年产值突破亿元。该模式带动全县林下经济蓬勃发展,相关企业获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平乐县构建“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攻坚”的三维创新生态,在农业领域深化粤桂协作助力乡村振兴。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等专家团队指导,发展猪、牛、羊养殖,并在院士团队助力下打造千亩无人农场,推动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化。通过创新链激活产业链、产业链反哺创新链,为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从传统产业转型到新兴业态培育,从产业融合发展到文旅智慧升级,从高端装备突破到科技兴农富民……随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科技成果持续转化,如今的桂林,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正朝着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标奋勇前行。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