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渭源寻旧梦 景明才情映古风
——明代文坛前七子何景明与渭源的历史文化渊源
白雪峰
在明代文学那浩渺无垠、熠熠生辉的灿烂星空中,“前七子”宛如一群耀眼的星辰,以其独特且鲜明的文学主张和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在当时的文坛上闪耀一时,吸引了无数目光,对明代文学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其中的何景明,更是“前七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他与渭源这片土地,结下了一段鲜为人知却意义非凡的不解之缘。何景明凭借其出众的才华和独特的文学造诣,在明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文学成就广为人知,备受后世赞誉。然而,他与渭源的过往,却如同隐匿在岁月长河偏僻角落的一颗明珠,蒙尘已久,不为众人所熟知。它静静地等待着人们怀着探寻的热情与耐心,轻轻地去擦拭岁月的尘埃,使其重新焕发光彩,以重现那段跨越时空、动人心弦的历史羁绊。
何景明的一生,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充满了传奇色彩。明成化十九年(1483),何景明呱呱坠地,其母李氏曾梦见太阳落入怀中,故而取名景明,仿佛预示着他未来不凡的人生。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仅三岁的何景明,便在家庭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受到激励。彼时,其长兄景韶高中举人,二哥景阳也学有所成,这无疑在小景明心中种下了进取的种子。而景明自身天赋异禀,六岁便能对对联,八岁已然能够提笔写文章,其读书时展现出的超强记忆能力,更是令人惊叹。
弘治八年(1495),12岁的何景明跟随在渭源县为官的父亲来到渭源。这段渭源时光,成为了他人生中一段珍贵的经历。渭源的山水、人文,如同养分一般滋养着他的心灵,对他的成长和文学启蒙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明代《今献备遗》卷四十二载:“何景明,字仲默,河南信阳州人。八岁能属文,十五举乡试第三。明年,会试以文多奇字不第,入太学。比归,祭酒林翰赋诗赠之。宏治壬戌举进士,授中书舍人。方逆瑾用事,上书诸大臣,言官自振立以抑瑾权,不用,谢病归。踰年免官。瑾败,大学士李东阳荐,复授中书舍人,直内阁制勑房,经筵官。其友李梦阳遭江西之讼,众多谋孽其短,莫肯为直者,景明独上书争之,讼得辩。乾清宫災,上书陈时政,言人事不修,天变将作,且诋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疏留中不下。时四方学士咸愿知景明,车马填门巷。钱宁欲交,以画求题,景明谢曰:‘此名画,不可点污。’卒不许。进吏部验封司员外郎,仍直内阁,升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政尚严,务在崇本起弊,事初稍不堪,久而安之。病呕血,弃官,卒于家。所著有《何氏集》《十二论》及《雍大记》。常曰:‘文靡於隋,韩力振之,而古文亡於韩;诗弱于陶,谢力振之,而古诗亡於谢。’人以为知言。论曰:宏治初,北地李梦阳首为古文,方辞变宋元之习,文称左迁,赋尚屈宋,诗古体宗汉魏,近律法李杜,学士大夫翕然从之。同时,济南边贡、姑苏徐祯卿及景明最有名,世称‘四杰’。四人者才各有所长,李天才雄健,徐陶冶精融,而景明藻思秀逸,皆艺苑之杰也。边公朴直有余而华采不足,岂天限之与?”《今献备遗》系明代藏书家项笃寿编撰的四十二卷人物传记集,采浙江巡抚进呈本编纂而成,全书辑录明洪武至弘治年间204位名臣事迹。以上所载主要记载了何景明自幼聪慧,八岁能写文章,十五岁乡试中举。弘治壬戌年考中进士,任中书舍人。刘瑾当权时,他上书大臣希望抑制刘瑾权力,未被采纳,便称病归乡,后被免官。刘瑾倒台后,经李东阳举荐复职。他为友李梦阳仗义执言,使其诉讼得解。还曾就乾清宫火灾上书陈时政。之后在仕途上不断升迁,在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任上因病弃官,最终在家中去世。同时记载了何景明在文学方面的主张,认为文章在隋朝时走向奢靡,韩愈虽努力振兴但古文也在韩愈之后有所缺失;诗歌在陶渊明之后变得文弱,谢灵运虽努力振作但古诗在谢灵运之后也有所变化。他的这些观点被人认为是有见识的言论。表明了何景明的文学地位,弘治初年,李梦阳倡导古文,改变宋元文风,当时何景明与李梦阳以及边贡、徐祯卿并称 “四杰”。何景明以藻思秀逸见长,是当时艺苑杰出人物。边贡则朴直但华采稍欠。
一
童年印记:渭水之畔的纯真时光
何景明的童年,因父亲何信的任职而与渭源紧密相连。彼时,何信担任渭源县丞,年幼的何景明跟随父亲来到渭源,在这里度过了三年难忘的时光。《雍大记》卷六·渭源县沿革考后附:“何景明曰:余少,则以先君子在渭源,时时嬉游於渭水上。水清浅,多石子磊磊。至郿、凤,乃浩呼为洪川矣!是时,民板屋、土穴,饭黄米,食羊。今二十年矣,复过之。城二门而一门,土廓无人矣。”寥寥数语,一幅生动的童年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雍大记》是明代文学家何景明在陕西提学副使任期内主持编纂的三十六卷地方志,现存明嘉靖元年(1522年)刻本。该书以古雍州为地理范畴,涵盖今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东南部区域,记载八府州县建制沿革、山川形胜与历史人物。书中收录孙思邈医道思想、周文王射丰传说等地方史料,对诸葛亮武乡侯封地考证具有文献价值,为后人研究明代“雍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详实而珍贵的资料。正是在这部著作中,我们找到了何景明与渭源早期生活联系的重要线索。
“至郿、凤,乃浩呼为洪川矣!”当渭水流到郿县(今陕西眉县)、凤翔府(今陕西凤翔)一带时,(水量汇聚变大),就变得浩荡起来,被人们称为‘洪川’(即大河)了!这条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河流,成为了何景明童年的欢乐源泉。清澈浅流的河水,河床上堆积如星的石子,皆是他嬉戏玩耍的伙伴。在那个质朴的年纪,他或许曾追逐着水波中跳跃的光影,或许曾蹲在岸边挑选着心仪的石子,又或许与当地的小伙伴们在河畔奔跑欢笑。这段纯真的童年时光,在他心中种下了对渭源最初的情感种子。
除了渭水,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也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是时,民板屋、土穴,饭黄米,食羊。”何景明笔下的渭源百姓,居住在木板搭建的房屋或是挖掘的土窑洞中,以黄米为主食,羊肉为常见的佳肴。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何景明童年认知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让他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生活有了最初的了解与亲近。
二
何信的作为:造福关中与渭源
何景明的父亲何信,也是一位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人物。《甘肃通志》卷三十一载:“何信,字文实,信阳人。渭源县丞。初为藩司舍人。成化中,关中大饥,诏发漕粟万石,令南阳、汝宁二郡发卒万人运至关中。米石不过一金,如令二郡卒人出金一两,即罢若役,使人关籴粟,可得万石,且免漕粟之苦。二郡卒知役费且十倍,皆踊跃从之。民力不劳,而关中全活甚众。及为县丞,会御史行县。簿、尉以下皆跣走奉舆马,辄数十里。信叹曰:可以去矣!遂弃官归。”
何信的人生轨迹,从藩司舍人起步,而后成为渭源县丞,在不同的岗位上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品德。
成化年间,关中地区遭遇严重饥荒,朝廷下诏调拨漕粟万石,命南阳、汝宁二郡发卒万人运至关中。何信敏锐地察觉到,米石不过一金,若令二郡卒人出金一两,罢其役,使人关籴粟,可得万石,且免漕粟之苦。此建议一出,两郡卒皆踊跃从之。这一举措,不仅极大地减轻了百姓的劳役负担,更使得关中众多百姓得以保全生命。何信以其过人的智慧,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利国利民的决策,展现出卓越的理政才能。
而当何信担任渭源县丞时,又发生了一件体现其正直品格的事情。恰逢御史巡视渭源,簿、尉以下官吏皆跣走奉舆马,动辄数十里。面对这种官场的谄媚之风,何信不禁叹息:“可以去矣。”随后毅然弃官归乡。何信这种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无疑对何景明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他树立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杆。
三
故地重游:二十年后的感慨
时光流转,何景明已从那个在渭水畔嬉戏的少年成长为一位声名远扬的文坛领袖。23 岁时,时任中书舍人的他奉皇命出使云南,途经渭源。故地重游,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感慨万千。“落月孤城清渭源,寒云古碛黄河曲。十年此地曾游歌,别来风物今如何。竹花秋临鸟鼠穴,杨叶夕渡鱼龙波。回看万里风云色,少小趋庭泪沾臆。相送悲吟不尽情,关山陇坂高无极。”在《陇右行送徐少参》这首诗中,何景明将对渭源的复杂情感融入其中。诗中对渭河发源地鸟鼠山的描写,摹物传神,尽显他对这片土地的情有独钟。鸟鼠山,这座承载着渭源地理与文化标识的山脉,在他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城二门而一门,土廓无人矣。”二十年的时光,让渭源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两座城门如今只剩其一,城内土地空旷,屋舍破败,人烟稀少。这种衰败的景象与他记忆中那个充满生机的渭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他心中涌起无限的沧桑之感。何景明以自己的所见所感,为渭源的历史变迁留下了珍贵的记录,让后人得以透过他的文字,窥探那个时代渭源的兴衰沉浮。
四
文学与情感的交融:何景明笔下的渭源
何景明与渭源的渊源,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更融入了他的文学创作里。他在渭源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为他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
在《陇右行送徐少参》中,除了对鸟鼠山等自然景观的描写,他还通过对与友人徐少参在关山下渭源城分道扬镳场景的描绘,抒发了“西出阳关无故人”般的惜别之情。关山,这座洮渭分水岭,作为古代沿渭河到狄道、河湟的重要通道,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更是情感的触发点。何景明将对渭源的深厚情感与友人惜别的惆怅交织在一起,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何景明对渭源的描绘与情感表达,体现了他文学创作中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他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将渭源的山水、人文、历史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让渭源这片土地在明代文学的舞台上有了独特的印记。
五
历史的回响:何景明的渭源渊源
何景明与渭源的渊源,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历史佳话。它不仅丰富了何景明个人的人生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灵感源泉,更从侧面反映了明代渭源地区的社会风貌、历史变迁。
从何景明的童年记忆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代渭源的自然风光与百姓生活的质朴;通过何信的事迹,我们能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官场风气;而何景明故地重游的感慨,则为我们呈现了渭源在时代变迁中的兴衰变化。这段渊源,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让我们得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明代渭源的历史与文化。
同时,何景明与渭源的故事,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提醒着我们,历史是由无数个体的经历与情感所组成,每一段看似平凡的历史羁绊,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如今,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依然能感受到何景明对渭源的深情厚谊,以及渭源这片土地对他人生与文学的深远影响。
何景明与渭源的渊源,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见证了一个少年的成长,一位官员的智慧与气节,一位文学家的情感与创作。通过对这段渊源的探寻,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何景明一同漫步在渭水之畔,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领略着明代渭源的独特魅力。这段历史,不仅属于何景明与渭源,更属于我们每一个渴望了解过去、传承文化的人。让我们铭记这段渊源,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为我们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此外,何景明的经历也反映出明代社会的诸多侧面。他的仕途起伏,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刘瑾专权等事件,展现了明代官场的复杂与黑暗。而他在困境中坚守正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不仅是个人品质的彰显,更是那个时代文人风骨的缩影。
何景明与渭源的故事,宛如一部宏大史诗中的细腻篇章。它以个人命运为线索,串起了地域文化、文学发展与社会变迁。这段跨越时空的羁绊,时至今日仍散发着迷人魅力,激励着后人不断探寻历史深处的文化瑰宝,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来源:文旅渭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