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8月28日举行的“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奋力在省域副中心建设中走前列”汇川区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汇川区作为遵义市中心城区,与遵义国开区高度融合,是贵州省“1+9”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和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拥有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等10余张国家级名片。近年来,该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新型工业化发展蹄疾步稳,实现了“六个大转变”。
工业规模实现从“总量扩张”向“量质齐升”的大转变。全区现有工业企业556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85家,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21.7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94.73亿元,工业对GDP贡献率稳定在36%以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高新制造业占比近10%,规上企业利润增长71%,单位GDP能耗下降9%,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9%左右。
产业形态实现从“点状分散”向“集群共生”的大转变。该区培育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为首位产业,品质烟酒、生态特色食品、数据能源为潜力产业的“1+3”工业产业体系。首位产业规模突破80亿元;潜力产业中,遵义卷烟厂正成长为百亿企业,珍酒李渡在港交所上市,白酒产能达6.8万千升,白酒及包材规模总量超70亿元;绿色食品产业规模近10亿元;数据能源产业规模达167亿元。
发展模式实现从“粗放消耗”向“集约高效”的大转变。通过优化“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形成“一区五园”发展格局,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130万平方米,推动16家企业“退城进园”,园区土地利用率达77%,开发区亩均工业产值达372万元,产出强度全省领先。
核心动能实现从“要素带动”向“创新驱动”的大转变。该区加强政企院联动,共建“一院一室一中心”,成立遵义先进装备制造产教联合体和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现有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6个,省市级科技创新团队97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6家。2020年以来累计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项目1479个,多项创新指标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融合应用实现从“简单叠加”向“深度赋能”的大转变。该区深入实施“智改数转”,企业制造能力和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中航电梯成为“贵州工业云大数据”首批试点企业;海尔电器生产效率提高25%;2021年以来实施两化融合项目64个,获批工业互联网融合示范及标杆项目37个。
营商服务实现从“政策优惠”向“综合保障”的大转变。该区深化“放管服”改革,2024年获全市营商环境考核第一等次。建立区级领导挂帮联系制度,制定产业人才扶持办法,推行服务专员制。截至目前,全区人才总量达14.1万人,高层次人才达2300多人。
下一步,汇川区将锚定新型工业化主攻方向,聚焦集群强链、项目支撑、创新驱动、环境优化,全面构建具有汇川特色、彰显汇川优势、富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为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贡献汇川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振梁
编辑 程佩佩
二审 谢国欢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