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盐城某幼儿园发放调查表,收集家长家庭产业、可提供哪些教育资源等敏感信息引发质疑。幼儿园给出园方回应称此举是省级优质幼儿园复审需要,但当地教育局否定其行为并责成涉事幼儿园整改。
幼儿园调查家长“背景”,此前多地都曾发生过。此次盐城某幼儿园引发的调查事件再次表明:推进家园共育必须坚守边界与底线,尊重家长隐私权益,切不可打“擦边球”收集孩子信息,一旦逾越信息收集的合理边界和底线,不仅违背法律和教育伦理,还动摇了教育公平的根基。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入园时,教师了解幼儿及家长的基本信息,便于提升日常教育管理的精准性,加强紧急情况下的联系。但媒体报道的这所幼儿园的调查内容遭到人们质疑,是因为不仅调查学生父母,连爷爷奶奶也要调查,不仅包括工作单位,还要知道家庭产业,以及家长能为幼儿园提供哪些资源等。
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收集个人信息更需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早在2022年,教育部就明确要求中小学严禁采集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这一原则同样应适用于学前教育阶段。唯有筑牢信息边界,才能让每个孩子在阳光下平等成长。在收集幼儿和家长信息前,幼儿园应向家长明确告知信息收集的目的、使用方式和保护措施,并征得家长的同意。家长有权了解幼儿园如何收集、使用和保护这些信息,并有权拒绝提供某些非必要信息。
孩子和家长的信息是依法受到保护的,幼儿园应建立健全信息保护制度,确保收集到的幼儿和家长信息不被泄露、滥用或非法获取,仅用于教育管理和幼儿安全等相关事宜。在收集信息时,幼儿园应遵循“最少、够用”原则,仅收集必要的信息,避免过度收集。对于非必要信息,应尊重家长的意愿,不得强制要求提供,对违规行为应实施惩处。幼儿园还应完善家校沟通渠道,通过家长委员会共商信息收集范围,或开发匿名化问卷工具,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获取有效数据,并及时更新幼儿和家长的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应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教育培训,将法律意识与教育伦理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提高教师的信息保护意识。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