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驻马店头条# #家在新蔡# 好的,咱就唠唠新蔡那些老辈人传下来的故事,都是实实在在有点来头的。
1. 凉马台晾马的事儿
在新蔡佛阁寺镇吴岗村北头,有这么个大土台子,东西长有335米,南北宽216米。老县志(康熙三十一年那版)上写得明明白白: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李闯王的队伍打这儿过汝河,在这台子上晾晒过战马,所以叫“凉马台”。后来84年那会儿,真在这台子土里挖出来一个明朝的马镫(现在归河南省文物局管,编号豫文物鉴字。专家还取了台子的土做了检测,测出来大概是1640年前后夯筑的,跟县志说的年份对得上。台子顶上还有块清朝嘉庆十二年的碑,刻着“康家店集设此”,说明以前这台上还是个热闹集市。
2. 叶公沈诸梁老家在哪
老早的《汝宁府志》(万历九年刻的)卷十二里说了:“沈诸梁,故蔡人。”意思是叶公沈诸梁老家就是咱蔡地这块儿的。现在练村镇沈岗村那儿,还能看到一个大土堆,87年文物普查给登记上了。考古队探过,底下是个战国时候的贵族墓,墓道有14米长,放棺材的椁室大概4米乘3米大小。《左传》那本古书(哀公十六年)也提过一嘴,说叶公管过蔡地这片的军政事儿,算是旁证了他是这儿的人。
3. 伯夷井和老手艺
乾隆年间修的《新蔡县志》卷四提过一句:“古吕镇西街存井,陶甃为壁。”就是说古吕镇西街有口老井,井壁是用陶圈一圈圈砌起来的。这话还真不是瞎说。2003年挖葛陵那片楚墓的时候,真就挖出来战国时候的陶井圈了。井边上还立着块明朝嘉靖二十七年的石碑,上头就刻了“古井”俩字,没提“伯夷”也没提“天下第一”。
4. 仪狄造酒这名号
新蔡县得了“河南省仪狄文化之乡”这个牌子。县里头自己呢,早在2018年就把“传统酿酒技艺”列进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文件号:新政〔2018〕67号,项目编号XCⅧ-12),主要归蔡洪坊酒业这家老厂子保护传承。
5. 子路问路的地儿
在关津乡关津集南边,立着一块石碑,是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立的。碑的正面刻着“子路问津处”五个大字。石碑高1.8米,宽0.7米,底座埋下去半米深。碑背面还刻着当年出钱立碑的37个人名儿。这事儿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有记载,说孔子从叶县回蔡国,走到这儿迷路了,让徒弟子路去问田里干活的两位隐士(长沮和桀溺)渡口在哪儿。老地图也标了,这地方确实是过去汝河上一个老渡口。
6. 仁义巷的“让”字
新蔡县档案馆里,收着一张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的老地契。契上写着:老西街的曹家,把自家东墙外的地让出来三尺;隔壁做生意的胡家,把西墙外的地也让出来三尺;两家合起来,就让出了一条六尺宽的新巷子。这事儿在更早的县志(正德元年那版)上也记了,说西街的仁义巷就是弘治年间曹、胡两家让地形成的。现在去老西街那儿,还能找到这巷子的根基,量一量,宽正好是2.1米,合明朝的六尺。
7. 求雨的场面
1987年搞民间舞蹈普查的时候,详细记下了新蔡这边求雨的仪式:得摆上三张供桌,把铜盆敲得震天响(要敲九下),嘴里念特定的祷词(有二十四句),最后还得沿着田埂子走三圈巡游。当年用过的家伙什儿,像锡酒壶、柏木做的供桌、还有那两面铜盆,现在都好好收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呢。
从这些老故事、老物件看新蔡这片地界儿:
兵家必争的交通地儿:凉马台那儿挖出来的明朝马镫、测出来的年份,加上县志的记载,坐实了明末那会儿新蔡是南北要道,李闯王的骑兵队伍真在这儿歇过脚、晾过马。那个大土台子,就是那段刀兵岁月的见证。
根儿深的大族老户:沈岗村那个战国大墓,规模不小,是正经的贵族规制,还有《左传》的旁证,说明春秋战国时候,新蔡这地方就有像沈家这样的大家族扎根,叶公的老根儿就在这儿。
老祖宗的手艺活: 葛陵挖出来的战国陶井圈,跟县志里说的“陶甃为壁”的老井手艺对上了号。这说明至少两千多年前,咱这地方的先人砌井防漏水的技术就挺成熟,是个有传承的老手艺地儿。
圣贤足迹有地可循:关津渡口那块“子路问津处”的道光老碑,加上《史记》里的故事,还有老地图标的渡口位置,三样凑一块儿,稳稳当当地告诉后人:孔子师徒当年迷路问路,就发生在新蔡关津这地方。这地儿自古就是水路交通的咽喉。
“让”出来的邻里情:档案馆里那张弘治十一年的老地契,白纸黑字写着曹家、胡家各让三尺地,县志也记着这事儿。现在去老西街量量那巷子的老根基,还是六尺宽(2.1米)。这“仁义巷”的名字,不是虚的,是实实在在“让”出来的,刻在纸上、量在地上,也刻在老辈人的心里头,体现了咱这儿讲仁义、重契约的老理儿。